dododo 发表于 昨天 09:14

管乐演奏时易犯的十二种错误(完整版)

爱乐数十年,眼见学子们在练习或演奏中,往往在相同之处,犯下相同错误,错误的修正与改进甚为缓慢,为了协助大家加以修正,特别列出十二项的问题所在,给予大众参考。希望我的提醒,与提供的方法能为学子们解决问题,如果我有任何错误,敬请指正,以免误导读者。

1、呼吸方法

在我国的管乐界里,大部份都使用胸腹式呼吸法,在这里不方便多说,但最重要的是与自然与健康生理符合,用久了不能这儿疼那而疼,身心健康才重要。

我建议的方法是腹式法,与正常的呼吸法相同,没有任何部位会有问题,只需吸气时鼓出腹部(连带横隔膜下降使肺部空间扩大),呼出时用力鼓出腹部以加压(可塑造完美的高音、小声与低音),世上演奏家、歌唱家皆用此法。

2、发声方法

目前大多数人皆以直线向前,以最大压力射出音符,这所导致的后果,就产生了以下数种恶果:

1)后气推前气,使乐器在前气所引起的乐器振动刚开始时,又被后气随之而来的振动所冲击,导致再好的乐器亦无法充分或适度的振动,音色发紧,也无法作音色的变化,音乐能力更是塑造不得,久之乐器习惯于这种振动。反而振动不良,音色闭塞,其实音乐应该是立体的,平面或尖锐的线型当然是无振动开乐器的。

喉头无法开展,展开的喉头能使音色丰厚,逐渐开展或闭锁的喉头,更能增加渐强渐弱方法的选择,声乐家皆以此法为发声的要件,吾辈管乐演奏者,岂能对这好方法视而不见。

2)音乐是时而宏大、时而娓娓道来,高兴时是跳跃的,悲伤时是深沉的,我们若只以一种方法、塑造音乐则必然不足,显然是须以多种形态的乐音来表现音乐、如此一来,从我们嘴上出来的声音必须以各种形状出现,才能塑造各类的音乐艺术形象,立体的音乐概念是我们所必须知道与塑造的。

3)无法作优美的渐弱,单音渐弱练习是美化音乐最好的方法,其所产生的有弹性,松而不弛的音色,都是作音乐的要素。

4)宏大的发声,加上喉头的开展能使单音涵盖的音频甚宽,从而协助音准的准确性,试试看即知。

3、音色过亮

音色应该是高音部份较多还是低音重要?一栋建筑是不需深厚的地基,就可以盖高楼吗?任何一栋高楼莫不是地基宏大,高层缩小,简单的道理谁随处可见!

运动期间,亢奋的声音与音乐随处可见,当时的乐队,包括弦乐在内皆都以明亮、尖锐的高音为最高指导原则,其时只要打开喉咙,音色自然浑厚,目前连总政军乐团在“1997香港行”后都力求改进,我们呢?响、高、快的时代已过了,让我们好好来为音乐服务吧。

4、节奏无重音与不准现像

节奏需要重音是妇孺皆知的,4/4时的第一,第三拍,3/4与2/4的第一拍等等,但在执行时,往往第一拍重了,下一拍亦是强音,除了整体都大声了,重音仍是无处可觅。这个后果就是无节奏感,速度快时,跌跌撞撞无法平均稳重而行,为何国外高手能飞快而不觉得快?道理就在这里。

在这里只举少数常易不准之所在,这些问题容易疏忽,比方说快节奏时的四分或八分音符,其偶数音常易太短,导致节奏超前,跌撞感出现,或乐句结尾时由两个四分音符结尾时,第二音也容易太短。

5、渐强渐弱与音量的谬误

渐强渐弱是每个人在初学时就会了,但是会的往往是以同一角度向外发展或向心收缩,试试渐强时先以十五度角微向外扩张到一半时再以六十度角大幅度渐强,保证音乐更有弹性,更有深度,渐弱时处理方法反向即可。

音乐的大小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死命的大声,而小声不下来,必然无法作到音乐的要求,事实上任何乐曲都是由不断的渐强渐弱所组成,相互衔接,只有极少部分是以突强来打断这种衔接。

6、分句的必要性

再有名的朗诵者或说书人,也必须区分他们的讲述,以吸引听众并阐述清楚所说的内容,吾辈演奏时也是在说书在诵诗,按着音乐内容一句一句的娓娓道来,若一气呵成则内容含混不清,词不达意,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如此的混淆,分句已成为我们的致命伤,其实分句普遍藏匿在音乐中,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在无段落或呼吸记号时,往往一口气干到底,实在没气时再换气,音乐的转承启合,段落,与隐藏的换气点,均一扫而过,音乐因此而夭折,演奏者上气接不了下气之余,反而怀疑自己的气息不足!

乐谱上的四个八分,或十六分音符,往往以底部一或二条横线相联显示,以简化乐谱,避免太多蝌蚪尾巴干扰读谱,但我们往往视其为不可跨越之鸿沟,我们应大胆按分句需要予以分割。

乐曲在不完全小节起始时,下一句亦必然是照原例来分,分句可以运用在乐谱的每一个音或每一个句,在这里是繁不胜举,良好的乐曲知识,经验,与逻辑分析是诠释乐曲者所不可缺的。

分句在练习时务必分清,但习惯后在演奏时则应点到为止,如此乐句既清晰也不破坏乐曲的流畅性。

7、软弱的切分音

切分音存在的目的在作为节奏部时,是对主旋律时的一个逆反节奏,如若太过平和,则效果不显,不如不用,所以务必以突强处理!但当主旋律时则可稍降音量以平和与轻柔处理,柔柔地脉动即可。

8、呆滞的附点音符与变短之尾随音

附点音符的主要用途是在表现轻快、跳跃,如果以附点音符为气垫,则容易呆滞,毫无轻快的感觉,同时不容易掌握后面的短音符。所以建议以后面的短音符为起点再奏附点音符,周而复始,轻快,跳跃的感觉自然而出。

在节奏上而言,附点音后的短音,常易过短,即随后之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常缩短为一半,或四分之一长短,甚而更短,容易让听众感觉到节奏不准。

以附点音符为起始,假设是附点四分音符,那后面的是八分短音符,节奏非常好算,如果是双附点时,后面则是十六分音符,不好算了吧?若是三附点,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反之而行,每次只要缩短一半的短音符,不难算吧?

9、毫无变化的连音(滑奏)

目前国内的连音(滑奏),由于遵守铺上连音的要求,非常容易成为美丽乐句间饿呆滞间段。对音乐而言是一个反对流畅的产品,其实谱记得连音,只是要求演奏者,奏出连续的感觉。演奏是为了听众服务的。只要听众感觉到了连续的连音,至于怎么做,那就是演奏者的技巧了。中间用点听众听不到的小音头,连音的效果立刻不再呆滞,反而优美,小小的技巧能改善音乐的优美,不好吗?

此处再发声方面的多样性亦可挽救连音的音乐性。

10、高低音间的升降

一般学生遇到由低音跳到高音时,都是先减少低音的音量,然后牟足劲向前吹出高音,试想这种脸红脖子粗的效果能听吗?而且低音跳到高音的音乐可不是只奏高音而已,低音若被遗忘那可是少了五十分不及格了?

那该怎么做呐?先渐强并同时逐渐打开喉咙(向下)再回收,顺势向上,高音自然轻松而上(高音为弱弱弱),若是连音则以抛物线而上,效果更佳,犹如向地抛球,球向下(低音向下发展再弹向上方),自然弹向高音(球进入临界点(高音)再向下,即弱弱弱)一切犹如左右倒置的S型。

这种低到高的方法试了试就知道好不好,至于高到低时,则高时打开喉咙顺势而下,以渐强之势奏出宏大的低音,低音投射力差,故需宏大。

11、没有节奏的华彩

几乎所有的爱乐者再演奏华彩时都是一溜而过,毫无节奏感,我们应知道华彩是以该曲的主题与幅主题为基础的,由演奏者自行组合发挥而演出,部分演奏者也许直接采用乐谱上由第三者所编写的华彩,但不论如何仍应按节奏演出所用的华彩,若只是一溜而过演出,该变现技巧的快速部分,则有违原著者的精神。也许爱乐者根据经验法则或参考他人演奏而完美演出,但彻底了解曲目不是更好吗?

12、乐曲方式与作曲时代的不熟悉

我常遇到学生演奏事,对乐曲方式非常不熟悉,演奏协奏曲时一个劲向前冲,让钢琴紧紧在后赶,这勉强来说是没犯错误,但奏鸣曲时也是无法控制的往前冲,让钢琴追赶的特别辛苦,要知道奏鸣曲时二重奏形式,两头一般大,你凭什么不尊重别人。至于小夜曲更是浑顿不明,在乐曲方式的熟悉与了解,我们是该加油了。

在古典时期的乐曲,一般性的颤音部分都是与当时摆手礼节相符的有慢而快,再慢下来,乐曲的颤音,完全与时代挂钩,但是时代改变之后,这种礼节已慢慢淡去,颤音也改为快速进行式。古典时期的装饰音亦大有不同,我们不了解这些变化,又如何能走出正确的当代音乐?

仅仅十二条能覆盖部分较简单的问题,一切全靠学习者上课时用心与自无要求,互联网上有许多教学信息,专家课用功吸收与分析。以上希望能够帮助的读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管乐演奏时易犯的十二种错误(完整版)